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大数据支撑

信息来源:信用湖北     发布日期:2021-12-31    【字体:

          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,农村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、促进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作用,而农村信用体系又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支撑着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,也对激发农村地区市场活力、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。当前,我国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,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更加突出,为开展大数据征信夯实基础。随着电商市场向农村的不断下沉,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。

  笔者认为,就目前来看,大数据技术在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,仍存在不足。

  整体合力尚未形成,数据信息缺少流通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任务,需要地方主管部门通力协作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通力配合才能打破壁垒,需要获取全面准确、更新及时的信用信息,各类数据要相互依存、相辅相成。但从实际工作中看,相关部门在工作中缺乏协调配合,导致形成多个信息孤岛,难以发挥政策整体合力。区域农户信息数据库主要依托地方村镇银行信贷系统采集建立,信息与市场需求主体、政府部门隔离,运用多限于金融机构自身信贷业务范围,信息流动性欠佳,未实现信息共享。

  操作层面信息采集方式传统,信息更新效率低、周期长。现阶段农村信用信息数据采集模式单一,主要采取登门调查、手工录入的方式。实际采集的数据体量庞大却内容分散,采集后还要人工对数据进行归纳、分析和解构。同时受访农户普遍存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、配合度低的情况,进一步提升了信息采集成本。其次,部分信息难以采集。由于农村特殊环境,人情信用较普遍,该类隐性负债信息多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存在,更难以有效采集,缺乏实体记录载体和机制。

  基层信息主体参与认知度低,信息质量和客观性参差不齐。传统农村征信活动与市场需求脱节,因缺乏有效激励机制,农村经济主体参与信用建设的积极性不高,已收集的信用信息和数据缺乏客观性和可使用性。

  针对以上问题,笔者认为,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,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。

  完善相关法规制度,加速信用信息互联互通。推动制定大数据农村信用收集采集法规制度,逐步扩大采集数据的范围,提高采集数据质量。构建科学合理、机制灵活、管理规范的农村信用监管体系,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有规章可依,还有制度可循。同时,加强数据统筹管理,强化信用大数据互联互通。研究制定数据流通分享规定,推动流通环节的风险评估,探索建立信息披露机制,支持第三方机构进行数据合规应用的监督和审计,保障相关主体合法权益。

  基于大数据征信技术,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采集机制。重点加强信用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信用大数据的广泛应用,发展信用大数据服务市场,打造信用大数据产业。充分利用地方政府部门掌握的农村经济主体信息,代替传统的下基层登门拜访询问信息。

  依托地方信息数据平台,正向激励农村主体参与。信用部门逐步完善信用数据的归集、清理和查询统计功能,通过查询接口模式运行公共信用信息,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、行政服务中心、人社局业务系统提供信用信息服务。通过下沉相关平台数据采集模式,深入基层乡村,利用大数据征信刻画农村信息主体画像,引导农户主动参与信用建设,将信用价值转化为金融资源,改善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生活状况。(作者:陈驰文)

潜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 潜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心承办  鄂ICP备18013568号-1

为更好的浏览体验,请使用IE8及以上版本 网站总访问量: